栏目导航
1月25日上午,以“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方法”为主题的《重庆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暨青年学术委员会青年学术沙龙第1期举行。受疫情影响,此次学术沙龙采用线上方式召开。《重庆高教研究》首届青年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关注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方法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活动由《重庆高教研究》执行副主编蔡宗模主持。
我校党委副书记、《重庆高教研究》主编兰刚出席并致辞。他指出,此次学术沙龙是《重庆高教研究》创刊近十年来的一件喜事和盛事,也是刊物走出小小编辑部发挥学术辐射带动作用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期刊在青年学术委员会的推动下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重庆高教研究》自创刊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发现、培育和扶持青年人才,一直用心服务青年学者,一直依赖新生代学术力量,从审稿专家的遴选、专题稿件的组约、“青椒”优稿的推送,到编委会青年学者代表的物色,以及率先成立青年学术委员会并独立开展活动都体现了对青年学者的重视。
随后,5位专家围绕沙龙主题,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视角做学术报告。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常桐善教授以《美国高校大数据:院校研究与学术研究比较的视角》为题,利用实际案例阐述美国高校大数据的组成、收集、整合、分析和结果应用的方法、过程、实践经验及面临的挑战。哈佛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郭娇以《“大数据时代”因果推断的国外案例》为题,介绍了珀尔(Judea Pearl)建立因果模型的可视化前提假设、可控制混淆变量、可估算反事实结果等七个要点,梳理了国外社会科学领域(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运用机器学习来进行因果推断的实战案例,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教授以《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为题,讨论了大数据的概念、内涵,高等教育中大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的方法,以及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用面临的挑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进以《高等教育大数据画像与自然实验》为题,介绍了高等教育大数据库建设、分析和研究使用的一般规律,重点围绕大数据画像和自然实验方法介绍了他们的实践研究案例。香港中文大学林松月博士以《校园卡大数据行为分析》为例,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教育大数据方法的未来趋势与科学运用。
在青年学者点评发言与线上线下自由讨论环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汪雅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金国,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蔡连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唐一鹏对5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重庆高教研究》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刘进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表示青年学术委员会将持续推进该项活动。
此次学术沙龙作为《重庆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的首场庆祝活动,得到学术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者的关注和响应,大家对刊物的办刊成效和社会影响给予了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很多学者还以文字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想,并纷纷表示祝贺。
供稿审核人:蔡宗模
编辑:许菲菲
终审:胡在东